2021年6月9日,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出席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丛林清规与当代佛教制度建设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
佛教历史悠久,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丛林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稳定人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历史,中国佛教历经千年而不衰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寺院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丛林管理体系。尤其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后,中国禅宗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寺院组织形式和修行规则制度,为寺院的管理、教义教规的阐扬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将中国禅宗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新时代,丛林管理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佛教逐渐走出山林,投身社会,传统的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发展至今,已经难以满足寺院的弘法需求,僧众的个人修行与寺院管理也存在平衡的难题,系统化地建立一套高效、规范、科学的寺院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新时期佛教制度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佛教寺院管理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为提升寺院的规范管理水平,增强僧团的弘法办道能力,健全佛教服务社会的制度性保障,杭州灵隐寺自2016年开始,与中国计量学院展开了深入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当今适合传统寺院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历时三年,灵隐寺立足自身的发展与管理,依托佛教寺院原有的管理基础,导入现代管理制度(ISO9001国际标准),与时俱进,对标国际,将传统的佛教丛林机制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相融,探索性地推进适合当今传统佛教寺院现代化管理模式,总结出了一条既适合传统寺院管理要求,又符合现代管理理念(ISO9001国际标准)的佛教寺院管理体系。
首先,厘清职责,修定制度。
根据寺院的组织结构、职能分配以及寺院开放殿堂的现场实际,按照定置管理要求对办公室、客堂、文宣部、法务流通处等16个堂口的职责、权限、管理要求、监督要求、考核要求等进行梳理和制度再造,明确界定各堂口的职责与权限,细化岗位工作流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引入寺院交叉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与过程监管,通过寺院自审与信众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修正相应制度,达到持续改进寺院管理体系的目的。
其次,加强灵隐寺的人力资源管理。
完备的人事制度是寺院必不可少的环节,灵隐寺作为十方丛林在管理中秉持佛教戒律的精神,以传统的佛教寺院规约为基础,借鉴吸收现代管理理念,贯彻“唯才是举、为德是尊”的用人方针,严格择选、任用、培训、激励人才。
再次,健全灵隐寺的组织管理。
现代佛教寺院的管理,参考并融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及方法,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灵隐寺在传统佛教戒律和寺院清规的框架下,楔式融入ISO体系标准的规范和精神,通过完善的立体化架构,全方位协调僧众的修行生活和管理寺院的日常弘法工作。
最后,完善灵隐寺的财务管理。
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灵隐寺财务管理通过电子系统等对财务进行统一的入库出库管理,制定出一套高效率的现代财务制度,对于财务方面严格把关。同时,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严格按照《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以“收支两条线”管理方法实行,每月向宗教局上报财务月表,对重大财务支出都经灵隐寺执事会讨论决定,最后予以落实。每年实行财务审计,对寺院的固定资产,每年盘点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当前,佛教的数字赋能是佛教拥抱数字化、跟上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佛教中国化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和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考验。
在顶层设计上,“观大势,开新局”——灵隐寺以与时俱进体察时代变化的视角,从数字化佛教的定义入手,不断加深对数字化改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积极把握并发挥“数字赋能”在佛教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佛教现代化的转型。
在基层配置上,“拉长板,树样板”——灵隐寺依托佛教自身特色,契合国家治理方略,提高佛教管理的“法治化、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将数字赋能纳入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以新载体、新形式,新内容,为佛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佛教中国化方向确定后,人才是关键。当今佛教寺院的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高层次的现代管理人才、适应时代的新型讲经弘法人才、领众熏修的高僧大德式人才。
灵隐寺提出了“培、选、用”三级人才机制和退出机制,同时,依托杭州佛学院开办管理学院的优势,培养出一批能够跟上时代、紧贴时代、正确阐释教义、著书立说,对佛教历史和时代有充分认识、具有国际视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时代发展是对僧团进步的要求,灵隐寺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经过三年的时间,积极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当代寺院管理要求,又符合传统管理理念的佛教寺院管理体系,这只是迈出的一小步,只有广开门路学习借鉴,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作出符合时代的佛教精神阐述;只有积极进取,才能不辱荷担如来家业的僧团使命。